刘长明认为,外来品牌在管理上确实做得好,但他指出,全盘学习西餐连锁的模式,复制到中餐连锁,一定行不通。“蓉和小厨”的管理模式可以说很粗放,甚至量身打造出“母子店”的模式。每一家大店管理一家小店,比如339欢乐颂店,与距离它不远的大蓉和沙河店“结对子”,“蓉和小厨”不再单设店长,而是由大蓉和沙河店长直接管理;店内的酱汁等,均是每天上午在沙河店炒制完成后送来,这样既可以节省人力,也使得新手亦能上阵操作招牌菜品,不必再花高工资聘请技术高深的大师傅。
城市综合体的餐厅,尤其是本土品牌,2015年,到底发生了什么?
抱着开放的心态,兼收并蓄,加强管理,控制成本;同时坚持用“工匠精神”来做餐饮,提升品质感。这或许是解决城市综合体餐饮困局的两个方向。
面对同样的难题,与世界巨头相比,本土企业在现代餐饮企业系统管理方面整体滞后,难以迅速复制扩张
对成都48个主要城市综合体及购物中心、1572个餐饮企业经营现状的调查结果显示:2015年,成都主要城市综合体及购物中心里面,餐饮企业亏损的占51.67%,与上年相比亏损面扩大;盈利的仅占18.22%,与上年相比盈利面缩小;还有30.11%持平。另一个数据同样耐人寻味,在受访的987个餐饮品牌中,本地(四川省内)餐饮品牌占50.17%,较上年下降7.27%;境外餐饮品牌占14.85%,较上年增加8.99%。
5月5日中午,龙湖·天街三千集,位于4楼的青柠花园泰式火锅、肴拽韩国料理,只有稀疏的几桌客人,隔壁的辣芙蓉、小陶居、金翠河境况相似。一位不愿具名的餐厅负责人透露,去年10月起,客流明显减少,上座率只有3-4成。前来吃饭的顾客戴维说:“以前中午吃饭要排队,现在随时都有座位。”
小陶居是较早入驻龙湖·天街三千集的餐饮企业。提起经营状况,行政总厨叶扇兵揉了揉太阳穴,“上个月又亏了4万。”叶扇兵感叹,经营压力很大,年初隔壁的三国志火锅店关门的时候,他还有些唏嘘,可照这样亏下去,小陶居也不知道能撑到何时。
大蓉和已经开始调整策略。“‘蓉和小厨’之前的定位是以城市综合体为主,但现在我们会以社区店为主。”刘长明透露,最近“蓉和小厨”新开了两家店,均位于社区内。
廊桥、狮子楼等高端餐饮品牌在向大众化转型过程中,纷纷在城市综合体里面开设了子品牌店,但均是尝试着开了一两家店,没有大举扩张。
由于经营状况不佳,城市综合体及购物中心里,餐厅的更换频率非常高。成都339欢乐颂购物中心,高峰时期聚集了20多家餐厅,如今还在开业的只剩下几家。
城市综合体餐厅还普遍面临成本过高的问题。
C、学习之困
深阅读
年营业额位列成都餐饮企业第一的大蓉和集团,于2013年开创了大众品牌“蓉和小厨”,目前,在成都共有10家店,其中5家位于城市综合体内,5家是社区店。董事长刘长明告诉记者,综合体店的利润大大低于社区店。城市综合体一般将“蓉和小厨”作为主力店进行招商,但房租依然在100元/平方米左右,物管费用在45元/平方米左右。而社区店的房租仅50元/平方米-80元/平方米,且没有物管费用。
成都映象餐饮有限公司的子品牌“小场合”,目前在成都城市综合体内有4家店,董事长杜兵告诉记者,受经济大环境和综合体商业氛围的影响,他们将放缓扩张步伐,暂时不会开新店。
“一方面要走出去,去学习了解国际先进餐饮企业的做法。”何涛说,位于日本新潟的行形亭餐厅,300多岁了还像小姑娘一样花枝招展,生命力旺盛,这里面有太多值得研究的精髓。“更要引进来,引进先进的理念、人才,为我所用。”
“这未必不是一件幸事。”四川省饭店与餐饮娱乐行业协会负责人说,外来餐饮品牌强劲的发展势头,势必会倒逼本土餐饮企业自我淘汰、自我调整,步入良性健康的发展轨道。
成都美食之都促进会近日发布《2015成都餐饮业调查报告(2015财政年度)》(下简称“调查报告”),有一个专项调查聚焦的是城市综合体。
调查报告显示,与2014年相比,2015年,成都48个主要城市综合体及购物中心的1572个餐饮企业中,有585家餐厅发生过至少一次品牌调整。也就是说,这些城市综合体及购物中心里面,近4成的餐厅没有活过一年。
城市综合体餐饮企业为何面临如此困境?